大众网
大众网记者 王一刚 报道
在新疆疏勒县育才村的潘奶奶爱心小课堂里,一群孩子正围坐在一起,专注地翻转着手中的剪纸、扎染漆扇和贝壳画。这些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非遗技艺,来自4000多公里外的山东青岛。今年暑假,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“青衿山海”支教队的10位“七海公益·鲁喀专项”师生志愿者,将“非遗手工创意坊”带到了喀什乡村孩子们的面前。
志愿者与学生们一起做非遗漆扇跨越山海
让非遗走进边疆课堂
“这是胶州剪纸,以前是奶奶们做给小孩子的玩具,现在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。”志愿者一边示范,一边讲述背后的文化故事。手工坊课程涵盖京剧脸谱、皮影戏、剪纸、古法造纸等非遗代表性项目,既有动手实践,也有文化讲解。
育才村的古丽孜巴小朋友第一次听说“非遗”这个词,当得知泰山皮影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,她睁大眼睛问:“我们也能学吗?”志愿者李德毅笑着回答:“能,今天你们就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。”这句话引得孩子们欢呼雀跃。
支教队与孩子们一起剪纸文化浸润
从“看见”到“触摸”
在实践活动中,志愿者们为当地孩子讲述了黄海沿岸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渔家文化。这些生动形象的讲述让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,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千里之外的海滨生活。
这堂课不仅教授技艺,更让孩子们“看见更大的中国”。支教队通过“非遗知识卡片”“海洋画册”及互动活动,让孩子们体验传统文化之美。孩子们还学习了五步拳,感受中华武术魅力,增强文化认同与兴趣。
志愿者带着孩子们一起练习非遗武术—五步拳
青年担当,让文化扎根边疆
“我们不仅是‘送文化’,更是‘种文化’,让文化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。”支教队带队老师蔡乐介绍。出发前,团队针对疏勒县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特点进行了深入调研,精心设计了“非遗+儿童教育”主题课程,并联合校企合作单位募集了800套非遗手工材料包带到喀什,力求通过沉浸式体验,让边疆地区的孩子增强文化认同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
志愿者授非遗脸谱课
如今,越来越多的高校社会实践团队加入“七海公益民族团结实践团”,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到边疆课堂,形成“走出去+带回来”的良性互动。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这次实践,正是新时代青年将“小课堂”与“大使命”相结合的生动写照。
“以前我以为这些东西只在电视里才有,原来我们也能学、能做!”育才村的小朋友米尔扎提举着自己制作的贝壳手链,脸上洋溢着自豪。在孩子们眼中,非遗不再遥远。
孩子们在展示他们自己制作的贝壳手链
青岛的海风轻拂过喀什的胡杨,“非遗”不是一个空洞的名词,而是一次次沁人心脾的文化体验,是孩子们指尖上的图腾,是大学生背包里的布料。一场场温暖的“非遗小课堂”,不仅照亮了孩子们对传承与未来的想象,更传递了跨越山海的青春誓言——同心共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。
责编:张明明
审签:路时川
责编:张明明
审签:路时川